古道名稱:竹子山稜線古道(探勘受阻)、大路崁登山步道
時間地點:2012.07.16 @ 新北市金山鄉
參與人員:我、陳老爹
7月16日,依舊是晴朗炎熱的一天!記得幾個月前還在抱怨北部為何天天降雨,爬山時都會因此興趣缺缺,但現在反倒變成在山上熱到快中暑,恨不得隨時跳進一旁的溪裡;不過,在山上,我能可熱到爆也不想全身溼答答,您說呢?
今天本來的目的是要跟"老爹"去找一條由金山鄉重和里通往竹子山的古道,試試看能不能發現簡大獅當年根據地的遺跡,可惜的是古道半途被一家最近幾年才新開的有機農莊截斷,不但我們被"請"了出來,原本的期望也因此落空。
一早,由板橋經北二高千里迢迢開到金山時,已經過了一個多小時,8:20將車停放在重和里的金山朝天宮,遠方與藍天白雲相呼應的就是竹子山:
沿著村莊內的唯一的一條馬路踏過環湖一橋、環湖二橋:
十分鐘後到達大路崁登山步道的入口(標示為步道終點),看著製作精美的步道解說牌,想必這條步道是最近幾年才完工的,不過各位看到文章後半段一定會跟我一樣,驚訝這條步道為何會荒廢的這麼徹底?我們今天的古道探勘也是由此開始:
一開始沿著稻田旁的大石階慢慢進入步道,景色不錯:
但是才沒走兩步就開始要砍路了,可想而知的是此步道平時乏人問津的程度:
8:45發現一間民宅,我們在此花了一些時間跟正在曬衣服的婦人聊天(也請她安撫一下她家狂吠的看門狗),順便清一清佈滿全身的鬼針草,原來這間民宅往右(民宅正前方)過溪是續接"大路崁步道";往左則是我們要找尋的古道:
看門狗持續狂吠,雖相談甚歡,但也沒待太久,我們繼續往前接上早上走來的馬路(北25鄉道),過馬路後在另一頭的福安宮休息一下:
經過地圖與GPS的確認,廟後的山徑就是我們要找的古道:
9:10進入山徑,一開始明顯的路跡與石階證明了我們應該沒走錯,"老爹"順手拿出布條綁在樹上(一路上是見不到其他布條的):
一小段迂迴上坡後遇到一座墳墓,而路徑至此也剛好被當地農莊的圍籬阻斷,我們沿著圍籬外圍往竹子山的方向前進,一路都是沒有任何路跡的竹林,9:30看見圍籬內有好幾座大型溫室,還跟一個工作人員聊了幾句(此時還未意識到農莊不歡迎外人):
我們未進入圍籬,繼續在外圍的竹林中挺進,沒幾分鐘後抵達圍籬盡頭,然後就自然而然的走進了農莊的土路:
這條平緩的土路一路領著我們前往農莊內部的叉路,我們在叉路上休息,順便研究等等要往哪裡走。此處地勢稍高,大概是因為樹都在農莊整地時被整掉的緣故,視野還不錯,一方可隔著陽金公路觀察對面的天籟溫泉一帶:
另一方則能遠眺金山的海岸:
根據貨車上的文字,猜想這裡應該叫做綠舞莊園有機農場:
再次啟程找路後,遇到了農莊的其他工作人員,他們一開始似乎是驚訝著我們是怎麼進來的,回神後,就開始問東問西,並且沒好聲好氣的要我們出去,口中還一直唸著若被"董仔"發現就糟糕了;雖然眼前的竹子山還在等著我們,但遇到這種狀況,也只能摸摸鼻子,沿著農莊裡的道路下山。
從工作人員談話可知,這座農莊占地二十幾甲,平時不對外開放,那位"董仔"偶爾會邀請親朋好友進來玩;我與"老爹"對這些沒興趣,只是好奇這裡應該算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為何能蓋這麼大一座農莊呢?加上之前陽明山管理處被爆有類似的醜聞,難道﹒﹒﹒??希望不是。不管如何,我們的探勘大概是永遠無法完成了,除非從山上往下開路,或許還有機會找到這條古道與"簡大獅"的相關遺跡。週遭不斷又不斷消失的古道,對台灣而言,這大概就是時代進步的代價吧。
被"請"出農莊後,找不到其他繞過農莊上竹子山的路線,一路踏著水泥路下山,沒幾分鐘就接到先前的福安宮,再次休息,調整心情。當下決定去逛逛"大路崁登山步道",然後中午就下山。我們沿著馬路,踏過環湖三橋(今天光用走的就集滿三座橋了):
10:35到達"大路崁登山步道"的叉路。步道在此被馬路切成兩半,而往下的步道看過去已經是荒煙蔓草了:
我們決定先往上走到步道頂點,等等再回頭順著步道一路往下探。"大路崁登山步道"其實也算是早期的古道,嚴格的說是連絡道,它聯絡了我們早上停車的"重和里"與稜線另一頭的"兩湖村",眼前是重修的步道,全長僅約1公里,不確定是哪一年完工的,但只做了重和里至稜線的這一段。因為年代久遠,一進步道就有不少保留完整的駁崁:
步道雖然感覺很少人在走,但寬闊的路徑一路緩上,行走起來完全不會感覺彆扭,一旁還有施作木椅供遊客休息:
中途仍然能明顯的看到新建的步道與舊時的古道相互交錯:
沒多久,約10:45到達稜線(標示為步道起點),稜線上有座福德廟,近中午的艷陽下我們躲在福德廟鐵棚下休息:
福德廟後方仍可隱約看到路徑,一路走下山應該能通到兩湖村,但眼前盡是倒木與雜草密布,公路開通後,相信已經很久沒人再走山路了:
這裡也立了一個步道解說牌,解說牌後方的荒廢山徑可沿稜線通達"阿里磅瀑布"與"竹子山"方向,路途遙遠,如此荒廢的景象應該也需要沿路砍個不停:
喝口水,下山去,廢棄傾倒的電線桿已不再使用,有公路後,所有管線皆沿著馬路而行,以方便維修:
回到"北25鄉道"後,過馬路進入先前覺得荒涼的另一段"大路崁登山步道"。跟心裡想的一樣,這一段步道完全不像剛剛那一段寬闊好走,簡直沒路,根本就是在叢林裡鑽來鑽去,難以想像這是政府曾經花錢重新整建過的步道:
步道雖不長,我們仔細的找路,慢慢的砍,花了比正常多好幾倍的時間,甚至一度還走偏,砍到後半段看見還蠻新的欄杆,但仍無法說服自己這就是整建過後步道;或許我們可以歸咎於民眾很少來,導致荒廢,但地方政府完工後不勤於打廣告,也沒人定期上山維護,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吧:
看不到路的步道,冷門到連Google上都很難搜尋到相關資料,讓我們揮刀揮到自覺滿手血腥(誤^^),約在11:35終於闖出來了,過了水泥橋,旁邊就是一早跟婦人聊天的民宅,回頭看一眼只能說是不堪回首:
我們往民宅的反方向走,沿著"清水溪"下山:
沒多久進入稻田區,稻田的另一側就是一早離開馬路,進入"大路崁登山步道"的地方:
11:50回到金山朝天宮隔壁的三和國小,結束了今日半天的探勘:
今天兩段路程的GPS航跡放在一起(黃色為"大路崁登山步道"):
Google Earth上的相關位置如下:
古道隨著時間消失是不爭的事實,但平時較常遇到的狀況是古道上的遺跡崩壞損毀、或是被現代化的交通設施所取代,今天遇到被大型的私人農莊截斷還是頭一遭,再加上地處陽明山國家公園,心中不免出現聯想,看來以後想要再來探勘的話,就必須繞道才有可能實現。至於徹底荒廢的"大路崁登山步道",就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了,若各地方政府缺維護步道的工人,可以考慮一下我,假日我願意去打工!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頂山古道(初探)
古道名稱:頂山古道
時間地點:2012.07.04 @ 台北市
參與人員:我、陳老爹
根據"陳岳"陳老爹發表的文章所述,地處台北市至善路三段370巷底的頂山聚落,開發甚早,早在西班牙時期乃是平埔人麻少翁社的生活領域,期間亦有荷蘭人來此活動,磺嘴山所延伸稜脈 所形成溪谷河流,水源充沛,常年煙霧迷漫、生態豐富、土地肥沃,清代乾隆年間,"何士蘭"向"麻少翁社"承租開闢,後復有李、郭,賴姓人來此開墾,初期農作以水稻、茶葉、柑橘為主,光緒初陸續有羅姓漢先民入墾形成聚落,墾荒期間循著平埔舊跡踏出了多條通道,列如「頂山越嶺古道」。聚落裡至今仍有人居住,著名的"坪頂古圳步道"也在這一帶,市民小巴27號可乘坐至此,最後一站就是這裡的"頂山站"。
說到頂山古道,不得不提起附近的荷蘭古道!荷蘭古道是2004年"陳岳"陳老爹所取名並公諸於世的,當時命名為"荷蘭"的舉動,造成各界廣大討論,有迴響、更有許多質疑。雖然這次古道探勘就是由"老爹"帶我重遊"頂山古道",但工程師出身的我,事後還是花了不少精神在收集相關資料,以了解此地與"荷蘭"的關係,簡單分析於下:
◎"老爹"當年公布"荷蘭古道"時的描述:
據當地耆老口述,頂山聚落在1624年西班牙進駐北台灣時期,駐紮於南台灣的荷蘭軍曾數次揮軍北上攻打西班牙,但均被擊退,撤退的荷蘭軍滄徨中由金山經四磺坪翻越磺嘴山鞍部下頂山聚落,故這條路亦被稱撤退路,不過此段口述遍尋不到相關資料。
◎質疑者的聲音:當時盤據在台南一帶的荷蘭人一心想要趕走較早占據北台灣的西班牙人,史料上有記錄的三次荷蘭在台對西班牙作戰分別為:(1)1629年荷蘭派軍艦進攻淡水的西班牙軍,慘敗(現今的紅毛城即為防守要塞);(2)1641年荷蘭率艦隊至基隆勸西班牙投降,但無功而返。(3)1642年西班牙抽調軍隊進攻菲律賓,荷蘭趁機率艦攻打基隆,西班牙守軍不支,開城投降。而這三次作戰無法與"荷蘭古道"扯上任何關,史蹟上也未有西班牙人在金山、萬里一帶活動的紀錄,再加上當時雙方作戰幾乎都是海戰,故並無"荷蘭古道"的存在。(自行製作的插圖如下)
◎我的看法:
3、400年前,史料記載"無誤"並能流傳至今的紀錄,大多為重要事件,各地方耆老的傳承不可忽略其價值與正確性;而船艦對轟的海戰之後必為登陸作戰,若確有荷蘭軍對北海岸的西班牙軍以船艦開砲,誤判處於優勢之後登陸,反而被西班牙的地面部隊擊退,致使荷蘭軍往內地撤,沿"荷蘭古道"一路抵達頂山部落,也不是不可能。因此,除非有新的事證"直接"推反耆老們的說法,否則我仍持"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再者,擔任先鋒者、開拓者的角色,遠比當一個反對者、質疑者更值得鼓勵與喝采的是吧?
再將焦點拉回到今天的"頂山古道"探勘,頂山聚落的資料,除了上面研究"荷蘭古道"存在性的精彩攻防之外,似乎還跟簡大獅有關:明治24年其所率的抗日軍紮營於此做為基地,與聚落的村落人共同生活,進行抗日作戰,而日軍由芝山嚴一路推進經外雙溪車程腳、內雙溪圳頭往上攻,抗日軍由上往下打,聚落人因怕波及,紛紛扶老攜幼逃避,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則由家人放置竹籃中肩擔挑離,所經日軍處日人均視為善良百姓放行;頂山之役,抗日軍死傷慘重,被日軍活擒者被集體活埋,而被活埋的地點,當地人稱"埋人坑"。
"頂山古道"則是聚落初墾時通達萬里的一條捷徑,日據時實施保甲制度後,此路就成為保甲路了,後因村落產業道的開通,古道除了當地人偶而上山採藥狩獵外、外地人似乎並未發現它的蹤跡,唯一可惜的是由頂山稜線下萬里的路已荒蕪,加上牛群踐踏,路跡目前已消失無蹤。
當天天氣晴朗,台北已被炎夏的熱浪襲擊好幾天,溫度屢破新高,開車到接近台北市至善路三段370巷底後找位置停好車("坪頂古圳步道"頗為熱門,假日停車幾乎是一位難求),8:50整裝出發,古道口在40號民宅旁,十分好認,但迎接我們的卻是這隻全身疾病纏身的流浪貓,我家也養了一隻"金吉拉",平時上班沒人照顧已經對牠耿耿於懷了,看到這個景象,心中不勝唏噓:
跟可憐的流浪貓用貓語互相寒暄兩句後踏上三尺寬石階路往上,眼前所及的頂山聚落算算還不到十戶,有些大門深鎖、有些只見年紀大的長者,當天雖然晴空萬里,但非假日行走於此仍感荒涼:
石階往上可通"荷蘭古道",今天的"頂山古道"需在叉路右轉。人間罕至、草木擋道,彷彿正要進入另一個時空:
9:00隨即到達"老爹"當年探勘時,非常喜愛的造型華麗62號的三合院:
想必只要是樂山樂水的人都會愛上這裡!房子一旁的小橋(石板橋)、流水(清澈小溪),閩南式的三合院外加側房,院前若無樹木遮住,視野可達士林、陽明山地區:若能在此離群索居(其實要下山也不遠),不啻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院前的視野目前被樹木擋住,抬頭發現中秋節就應該可以摘來吃的柚子:
院前圍牆邊的臼(若我能住這,就在這裡擺個石桌泡茶):
老房子依舊門窗緊閉,應該非常久沒人住了,我與"老爹"幻想這、幻想那,陶醉一陣子後回到現實,繼續沿大石頭路往上探路。(之後有機會跟當地居民聊到,地主連三合院似乎有7500坪要一起賣,不過,對我們應該是天文數字吧!)
屋旁石階一邊是三合院、另一邊是還有在種植的稻田:
"老爹"遙望附近的山光水色,若有所思:
但離開三合院後,因為罕有人至,大石頭路瞬間路跡不明、雜草叢生:
步步為營,深入古道,大石頭路瞬間轉為土路,我們沿著略可辨認的古道慢慢前進,隨時要閃躲傾倒的樹木或揮動手上的刀子砍路。一段上坡後,古道的地勢轉為平緩,約9:20,一旁的山坡上出現大量且完整的駁坎遺跡,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更在古道旁發現了年代久遠的石板土地公。相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對於土地公的由來一知半解,當天聽"老爹"提到:相傳周朝張褔德,字濂輝,天資聰明,為人忠厚,從事慈善不離人群。有機會榮任朝延統稅官,任期之中,愛民如子,體恤民間貧困,做了無數善舉。而在其永別人世後,改由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權勢在身,橫行霸道。百性想到張褔德生前為官廉正,念念不忘,為了感念其德,有一戶貧戶,用四塊石板,一塊作頂,三塊作牆,因褔德為官公正,取其名為褔德,後加正神二字。另外一人則用一個破缸安在其廟地下,朝夕膜拜。後來魏超派人來視查是什麼情況,譏笑不已。但那位貧人不理其譏笑,僅以一偈回之:「有錢有屋住大堂,無錢無屋居破缸」。眼前的正是由四塊石板所搭成的土地公:
駁坎間隱約發現上坡路徑,且綁有殘破的布條,先不取,往前續探,越過一條小溪後找不到明顯的古道痕跡:
決定回頭上切駁坎間的路徑:
上切的路稍微陡斜,雨天濕滑肯定不好走,不過想想先民胼手胝足的生活,我今天不過只是來爬爬山而已,反而是心存感激的腳踏實地前進:
順著古道,旁邊有條乾枯的"時雨溪",現在不是枯水期,但似乎隨著環境變遷,有些溪流也會就此消失吧?9:50,古道出現三叉路,左上"瑪蕃山"、右往稜線上的"頂山步道":
取左,坡度更陡了一點,圖中見到穿山甲挖的洞,順口問'老爹"是否在山上看過穿山甲,他說有,以前原住民還請他吃肉,他最後沒吃,但看到肉都咬不太斷,想必很堅韌;還說穿山甲其實是很溫馴的,真希望哪天我也能看到!一段上坡後,約10:00步出樹林區:
一出樹林烈日當空,完全就是典型的陽明山芒草區,穿梭於比人還高的芒草刀中,想尋找往"瑪蕃山"的路徑非常困難:
天氣真的熱到讓然吃不消,我們推測"頂山古道"在越過稜線後依舊是讓人遍尋不著,且此行的目的也不是要找的"瑪蕃山"的基點,當下決定放棄前進並撤退下山,等天涼的時候再來!
從豪華三合院到石板土地公,姑且將"荷蘭古道"的傳說與誰才稱得上"古道"等等爭論拋諸腦後,今天這短短1公里多的"頂山古道"初探真的讓人回味再三!!
GPS的軌跡圖與其在Google earth上的地理位置如下: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此文參考大量網路資料整理而成,若有侵權問題請不吝告知!
時間地點:2012.07.04 @ 台北市
參與人員:我、陳老爹
根據"陳岳"陳老爹發表的文章所述,地處台北市至善路三段370巷底的頂山聚落,開發甚早,早在西班牙時期乃是平埔人麻少翁社的生活領域,期間亦有荷蘭人來此活動,磺嘴山所延伸稜脈 所形成溪谷河流,水源充沛,常年煙霧迷漫、生態豐富、土地肥沃,清代乾隆年間,"何士蘭"向"麻少翁社"承租開闢,後復有李、郭,賴姓人來此開墾,初期農作以水稻、茶葉、柑橘為主,光緒初陸續有羅姓漢先民入墾形成聚落,墾荒期間循著平埔舊跡踏出了多條通道,列如「頂山越嶺古道」。聚落裡至今仍有人居住,著名的"坪頂古圳步道"也在這一帶,市民小巴27號可乘坐至此,最後一站就是這裡的"頂山站"。
說到頂山古道,不得不提起附近的荷蘭古道!荷蘭古道是2004年"陳岳"陳老爹所取名並公諸於世的,當時命名為"荷蘭"的舉動,造成各界廣大討論,有迴響、更有許多質疑。雖然這次古道探勘就是由"老爹"帶我重遊"頂山古道",但工程師出身的我,事後還是花了不少精神在收集相關資料,以了解此地與"荷蘭"的關係,簡單分析於下:
◎"老爹"當年公布"荷蘭古道"時的描述:
據當地耆老口述,頂山聚落在1624年西班牙進駐北台灣時期,駐紮於南台灣的荷蘭軍曾數次揮軍北上攻打西班牙,但均被擊退,撤退的荷蘭軍滄徨中由金山經四磺坪翻越磺嘴山鞍部下頂山聚落,故這條路亦被稱撤退路,不過此段口述遍尋不到相關資料。
◎質疑者的聲音:當時盤據在台南一帶的荷蘭人一心想要趕走較早占據北台灣的西班牙人,史料上有記錄的三次荷蘭在台對西班牙作戰分別為:(1)1629年荷蘭派軍艦進攻淡水的西班牙軍,慘敗(現今的紅毛城即為防守要塞);(2)1641年荷蘭率艦隊至基隆勸西班牙投降,但無功而返。(3)1642年西班牙抽調軍隊進攻菲律賓,荷蘭趁機率艦攻打基隆,西班牙守軍不支,開城投降。而這三次作戰無法與"荷蘭古道"扯上任何關,史蹟上也未有西班牙人在金山、萬里一帶活動的紀錄,再加上當時雙方作戰幾乎都是海戰,故並無"荷蘭古道"的存在。(自行製作的插圖如下)
◎我的看法:
3、400年前,史料記載"無誤"並能流傳至今的紀錄,大多為重要事件,各地方耆老的傳承不可忽略其價值與正確性;而船艦對轟的海戰之後必為登陸作戰,若確有荷蘭軍對北海岸的西班牙軍以船艦開砲,誤判處於優勢之後登陸,反而被西班牙的地面部隊擊退,致使荷蘭軍往內地撤,沿"荷蘭古道"一路抵達頂山部落,也不是不可能。因此,除非有新的事證"直接"推反耆老們的說法,否則我仍持"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再者,擔任先鋒者、開拓者的角色,遠比當一個反對者、質疑者更值得鼓勵與喝采的是吧?
再將焦點拉回到今天的"頂山古道"探勘,頂山聚落的資料,除了上面研究"荷蘭古道"存在性的精彩攻防之外,似乎還跟簡大獅有關:明治24年其所率的抗日軍紮營於此做為基地,與聚落的村落人共同生活,進行抗日作戰,而日軍由芝山嚴一路推進經外雙溪車程腳、內雙溪圳頭往上攻,抗日軍由上往下打,聚落人因怕波及,紛紛扶老攜幼逃避,有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則由家人放置竹籃中肩擔挑離,所經日軍處日人均視為善良百姓放行;頂山之役,抗日軍死傷慘重,被日軍活擒者被集體活埋,而被活埋的地點,當地人稱"埋人坑"。
"頂山古道"則是聚落初墾時通達萬里的一條捷徑,日據時實施保甲制度後,此路就成為保甲路了,後因村落產業道的開通,古道除了當地人偶而上山採藥狩獵外、外地人似乎並未發現它的蹤跡,唯一可惜的是由頂山稜線下萬里的路已荒蕪,加上牛群踐踏,路跡目前已消失無蹤。
當天天氣晴朗,台北已被炎夏的熱浪襲擊好幾天,溫度屢破新高,開車到接近台北市至善路三段370巷底後找位置停好車("坪頂古圳步道"頗為熱門,假日停車幾乎是一位難求),8:50整裝出發,古道口在40號民宅旁,十分好認,但迎接我們的卻是這隻全身疾病纏身的流浪貓,我家也養了一隻"金吉拉",平時上班沒人照顧已經對牠耿耿於懷了,看到這個景象,心中不勝唏噓:
跟可憐的流浪貓用貓語互相寒暄兩句後踏上三尺寬石階路往上,眼前所及的頂山聚落算算還不到十戶,有些大門深鎖、有些只見年紀大的長者,當天雖然晴空萬里,但非假日行走於此仍感荒涼:
石階往上可通"荷蘭古道",今天的"頂山古道"需在叉路右轉。人間罕至、草木擋道,彷彿正要進入另一個時空:
9:00隨即到達"老爹"當年探勘時,非常喜愛的造型華麗62號的三合院:
想必只要是樂山樂水的人都會愛上這裡!房子一旁的小橋(石板橋)、流水(清澈小溪),閩南式的三合院外加側房,院前若無樹木遮住,視野可達士林、陽明山地區:若能在此離群索居(其實要下山也不遠),不啻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院前的視野目前被樹木擋住,抬頭發現中秋節就應該可以摘來吃的柚子:
院前圍牆邊的臼(若我能住這,就在這裡擺個石桌泡茶):
老房子依舊門窗緊閉,應該非常久沒人住了,我與"老爹"幻想這、幻想那,陶醉一陣子後回到現實,繼續沿大石頭路往上探路。(之後有機會跟當地居民聊到,地主連三合院似乎有7500坪要一起賣,不過,對我們應該是天文數字吧!)
屋旁石階一邊是三合院、另一邊是還有在種植的稻田:
"老爹"遙望附近的山光水色,若有所思:
但離開三合院後,因為罕有人至,大石頭路瞬間路跡不明、雜草叢生:
步步為營,深入古道,大石頭路瞬間轉為土路,我們沿著略可辨認的古道慢慢前進,隨時要閃躲傾倒的樹木或揮動手上的刀子砍路。一段上坡後,古道的地勢轉為平緩,約9:20,一旁的山坡上出現大量且完整的駁坎遺跡,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更在古道旁發現了年代久遠的石板土地公。相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對於土地公的由來一知半解,當天聽"老爹"提到:相傳周朝張褔德,字濂輝,天資聰明,為人忠厚,從事慈善不離人群。有機會榮任朝延統稅官,任期之中,愛民如子,體恤民間貧困,做了無數善舉。而在其永別人世後,改由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權勢在身,橫行霸道。百性想到張褔德生前為官廉正,念念不忘,為了感念其德,有一戶貧戶,用四塊石板,一塊作頂,三塊作牆,因褔德為官公正,取其名為褔德,後加正神二字。另外一人則用一個破缸安在其廟地下,朝夕膜拜。後來魏超派人來視查是什麼情況,譏笑不已。但那位貧人不理其譏笑,僅以一偈回之:「有錢有屋住大堂,無錢無屋居破缸」。眼前的正是由四塊石板所搭成的土地公:
駁坎間隱約發現上坡路徑,且綁有殘破的布條,先不取,往前續探,越過一條小溪後找不到明顯的古道痕跡:
決定回頭上切駁坎間的路徑:
上切的路稍微陡斜,雨天濕滑肯定不好走,不過想想先民胼手胝足的生活,我今天不過只是來爬爬山而已,反而是心存感激的腳踏實地前進:
順著古道,旁邊有條乾枯的"時雨溪",現在不是枯水期,但似乎隨著環境變遷,有些溪流也會就此消失吧?9:50,古道出現三叉路,左上"瑪蕃山"、右往稜線上的"頂山步道":
取左,坡度更陡了一點,圖中見到穿山甲挖的洞,順口問'老爹"是否在山上看過穿山甲,他說有,以前原住民還請他吃肉,他最後沒吃,但看到肉都咬不太斷,想必很堅韌;還說穿山甲其實是很溫馴的,真希望哪天我也能看到!一段上坡後,約10:00步出樹林區:
一出樹林烈日當空,完全就是典型的陽明山芒草區,穿梭於比人還高的芒草刀中,想尋找往"瑪蕃山"的路徑非常困難:
天氣真的熱到讓然吃不消,我們推測"頂山古道"在越過稜線後依舊是讓人遍尋不著,且此行的目的也不是要找的"瑪蕃山"的基點,當下決定放棄前進並撤退下山,等天涼的時候再來!
從豪華三合院到石板土地公,姑且將"荷蘭古道"的傳說與誰才稱得上"古道"等等爭論拋諸腦後,今天這短短1公里多的"頂山古道"初探真的讓人回味再三!!
GPS的軌跡圖與其在Google earth上的地理位置如下:
ps:本部落格文章圖片為作者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引用!此文參考大量網路資料整理而成,若有侵權問題請不吝告知!
訂閱:
文章 (Atom)